本周二至本周四,《人民日報》結合經濟半年報,對中國經濟呈現的“新常態”連發三篇解釋記憶體性評論。
  “新常態”一詞,今年5月首次出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的表述中。上月29日習總書記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再次提及“新常態”,他提出要適應“新常態”,記憶體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,把脈發展新變化,順應發展新階段,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。
  《人民日報》就經濟“新常態”所作的解釋性評論,更多著墨於宏觀表述。在微觀層面,也即在民間層面尤其是企業界層面,對去年以來特別是今年以來生活生產所呈現的新變化之感悟,雖未必能概括出和提煉到“新常態”之褐藻醣膠經濟術語之層面,但對變化卻也感同身受,觸手可摸。
  “新常態”首先表現為人們看待經濟增長數據的心態之變。去年之前的前十年,中國經濟年均增速9.7%,去年至今若以季度作為觀察坐標,中國經濟連續6個季度的增幅始終在7.5%左右上下波動。尤其是經歷了今年前兩個季度的波動,人們對中國經濟開竹北售屋始步入中速增長階段,從觀念到情感已逐步接受。
 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幅7.4%,再據昨天起陸續公佈的7月份數據作趨勢判斷,今年實現7.5%左右的經濟增幅當不成問題。進入本周,中國經濟“十年增量積累相當於打造三個英國”的說法在網絡上流行,這不是調SD記憶卡侃博笑的段子,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。由於中國經濟體量越來越大,從現在起到2020年,只要保持年均7%左右的經濟增幅,我們還將再打造出三個英國來。
  若說如此比喻尚顯抽象,不妨改用另一個比喻——若今年經濟實現7%以上的增幅,年度新增經濟總量即可達到5萬億元人民幣,相當於1994年中國經濟之年度總量。如此這般,人們當然不必再過分糾結於經濟增速,而要更加在意經濟增長的質量。這為結構調整、消解前30年粗放式高速發展帶來的各種經濟疾患,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民意氛圍。
  調整仍然艱難,升級已成大勢。分析今年前兩個季度數據,消費貢獻超過投資貢獻約4個百分點;服務業增加值占比繼續領跑製造業增加值占比,經濟增長開始擺脫單一的投資依賴,消費、投資、外貿結構向趨於合理轉變,在淘汰“三高”和過剩產能力度空前的前置因素下,國內就業崗位不減反增,上半年已實現全年就業目標近七成。
  調整帶來了一系列多年求之不得的新變化:
  “穩增長”理路和方法出現了“雙變”。針對調整伴隨的強烈陣痛和經濟下行壓力,中國放棄了沿用多年、數度輪迴的強刺激做法,由過去的總量調控改為區間調控,投資方式由“大水漫灌”改為“噴灌”、“滴灌”;投資投向由以往的粗放式“面投”改為精準式“定投”;投資更加註重向補齊城鄉基礎設施等民生短板傾斜。
  外貿提質增效勢頭強健。今年以來單看數據,除了昨天公佈的7月份外貿增幅達到14.5%,其餘6個月外貿增幅十分難堪。然而,由於“面投”改為了“定投”,國內鋼鐵、水泥等高能耗產品需求大幅壓縮,拉動國際市場基礎原材料價格大幅走低。全球鐵礦石約六成出口中國,價格年年暴漲,但今年上半年價格跌幅達14.3%,為中國進口節約了大量“冤枉錢”,還為穩定國內外物價做出了“另類貢獻”,繼而又為國內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力度開拓新的使力空間。如果把國際大宗生產資料普遍降價因素考慮進去,中國進口增幅著實不低。
  政府自我改革帶動簡政放權,成為“新常態”之新亮點。減掉和下放了多少審批先不說,還有多少審批該削減取消也不言,單單品味一組數據就頗讓人感慨:今年上半年,全國新登記註冊各類企業593萬戶,增幅16.71%,增速同比提高8.41個百分點,實乃多年所未聞。
  經濟“新常態”既是中央對經濟運行新態勢的重大戰略判斷,亦是當下及今年一個時期中國經濟運營的新特點。概言之,除去中央宏觀決策因素之後,在微觀層面,“新常態”由改革釋放動力、結構調整釋放助力、民生改善釋放潛力共同促成。當前的問題和對未來的期許是,以上“三力”遠未充分釋放,經濟“新常態” 遠未成型,國人尋常心也將隨前二者的繼續改觀而鞏固。魯寧(上海學者)  (原標題:經濟“新常態” 國人尋常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q16dqucn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